• 豪门国际

  • 嘉兴市豪门国际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

    当前页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传真 返回

    嘉兴公共自行车为何“风景这边独好”?

    发布日期:2024-05-17 10:02 信息来源 :嘉通集团

    来源:嘉兴日报  记者 朱葭苇 通讯员 姚刘权 沈雅芳

      

    在嘉兴,有一道“绿色风景线” ,已经在大街小巷流动了13年 。

    它就是嘉兴的公共自行车 ,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小绿车” 。

    随着天气回暖 ,骑“小绿车”出行成为最热门的出行方式之一 。据嘉通集团所属嘉兴市公共豪门国际有限公司公共自行车分公司(以下简称“公共自行车分公司”)统计,今年1月至4月,全市公共自行车总租车量达到84.21万次 ,同比上涨251.97% ;“五一”假期更是火爆,租车量达7.86万次 ,同比上涨307.25%。

    在不少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因运营不善 、乏人问津而陆续停运的当下,这一组数据显得“矫矫不群” ,也不禁让人思考:嘉兴公共自行车为何“风景这边独好”?

    危 、机并存

    提起公共自行车,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两个词——公共 、便民。这也正是嘉兴公共自行车诞生之初的使命。

    时间回到2011年12月,嘉兴首批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,实行1小时内免费租赁 ,超过1小时按每小时1元计费。这如同一道暖阳,点亮了禾城的大街小巷 ,有效解决了传统豪门国际中“打车难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困境 。

    2014年 ,嘉兴成为全国率先实行公共自行车24小时服务的地级市之一 ;同年 ,公共自行车分公司与市区20家旅游景区、酒店服务单位合作 ,提供公共自行车租用服务 ,拓展办卡渠道,截至当年年底,市区公共自行车办卡量突破10万张。

    然而,发展与挑战并存——

    2017年,共享单车登陆嘉兴,迅速占据了各个小区、商场大楼,给公共自行车带来巨大冲击 。数据显示,2016年,嘉兴公共自行车租用量为445.93万次 ,2017年跌至361.50万次,2018年继续萎缩至236.21万次。

    公共自行车分公司总经理王卫东回忆,当时,公共自行车最大的痛点就是“不方便”,比如桩位固定、办卡退卡麻烦等等 ,相比扫码骑行、推车即走的共享单车,公共自行车“落伍”了 。

    而此后,全国多地掀起了公共自行车的“下岗潮”——

    2017年11月,武汉公共自行车全面停运 ;2018年10月 ,广州公共自行车淡出人们视野;2021年3月起,北京东城、朝阳、海淀等中心城区相继宣布公共自行车停运;2022年8月,安徽宣城宣布拆除公共自行车设施;2022年11月,服务了扬州人8年多的公共自行车宣布“下课”……

    当一则则公共自行车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不绝于耳时 ,作为全国第一个全域普及公共自行车的城市 ,嘉兴又该何去何从?

   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城市公共豪门国际转型如火如荼,各种豪门国际方式在服务市民出行便利性上的“争夺”已经开始。王卫东认为,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有益补充,绝对不能“一退了之”,而是要解决多个“不方便”的痛点,将挑战化为城市升级公共服务水平的机遇 。

    从此,一段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突围之路,在嘉兴开始了。

    突围之路

    毫无疑问,技术改造、不断创新是嘉兴公共自行车突围路上的必过之关。我们不妨从注册用户、还车率、日周转率这三个重要指标 ,解码嘉兴的路径和亮点。

    注册用户超37.69万——无桩化改造更便捷。

    对嘉兴公共自行车而言 ,最重要的升级无疑是无桩化改造。2022年10月16日,嘉兴市本级公共自行车无桩化智慧改造项目启动,设1000个公共自行车网点,投放7000辆公共自行车。地面智能感应系统取代了传统锁止器,相同空间停车数提升了一倍,破解了有桩车位满位无法还车等难题,满足了市民身边借车、随时还车的要求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全市网点车辆也陆续进行更换 ,充气轮胎代替了原先的实心轮胎,让骑行更加轻松便捷。截至目前,嘉兴公共自行车注册用户超37.69万 。

    高达99.99%的还车率——“蓝牙道钉”更智能。

    为破解公共自行车停放无序难题,2023年12月,嘉兴又推出了一项智能停车新举措——带有“GPS+北斗+蓝牙+LBS”四重定位系统的“蓝牙道钉”投入使用,定位精准度由原来的50米缩短至1米以内,市民只需要将公共自行车停在“蓝牙道钉”信号覆盖范围内 ,即可直接扣锁还车,成功还车率高达99.99% ,不仅规范了停放秩序,更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。

    突破3.0次的日周转率——亲子车火爆“出圈” 。

    或许每个人的脑海里,都有这样一段温暖的童年回忆 :小小的你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,双手抓着父母腰间的衣服,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这一份亲密感是属于自行车独有的 。

    为了让市民重温亲子骑行乐趣,2024年2月1日,1000辆亲子公共自行车亮相城市街头  。与常规小绿车相比,亲子公共自行车“上新”了儿童座椅,推出后迅速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,日周转率突破3.0次 ,几十年前的“自行车温情”  ,今时今日仍旧在禾城上演 。

    一座城市的公共豪门国际系统,体现着宏观规划的眼光和实力;一座城市绿色生活的普及程度,检验着公共服务的精细程度。“可以说嘉兴公共自行车的诞生、发展 、迭代 ,都是围绕民生需求不断优化服务的过程  。只有在细节上下苦功夫 ,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,在为民服务理念上不断提升,才能保证公共自行车一直生存生长。”王卫东说。

    探寻密码

    如今,嘉兴公共自行车已经陪伴着这座城市的男女老少,共同走过了13个年头。

    在骑行爱好者沈扬帆看来,骑着公共自行车游览一座城 ,已成为出行新时尚 ,“又能省钱、又能健身 、又绿色环保 ,何乐而不为”;对于在嘉兴生活了近10年的意大利人弗朗西斯卡来说 ,嘉兴公共自行车的魅力在于惊人的发展速度,“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多了,嘉兴没有什么地方是两个轮子到不了的”;在“老嘉兴”沈师傅的眼中,公共自行车的每一次变化,都给了他惊喜,“车子越骑越舒服,系统越用越便捷 ,服务越来越贴心”……

    探究嘉兴公共自行车“旺盛生命力”的原因,嘉通集团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,关键仍在于其“三公”属性 ,即服务模式公益、服务单位姓公 、服务需求公开。

    嘉兴公共自行车的定位是公共产品 ,就要坚持公益。

    2011年开办起 ,嘉兴公共自行车就坚持1小时内免费租车。千万别小瞧这“免费1小时” ,这正是公共自行车为民惠民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只要用户不觉得麻烦,在1小时之内续还续租,可以永远免费 ,是真正的免费单车。

    作为公共产品 ,服务单位必须姓“公”。

    嘉兴公共自行车设立的初衷是解决公交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 ,由公交公司来负责,不仅老百姓容易接受 、能够放心,更重要的是绿色环保,成本能够降到最低。

    嘉通集团算了一笔经济账:目前 ,嘉兴市本级共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1000余个,投放公共自行车7000辆;今年1月至4月,全市公共自行车总租车量达到84.21万人次,骑行免费率为96.81% ,为市民节约出行成本约163万元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吨。

    公共产品更离不开公众参与 。

    正是由于公共产品的定位 ,决定了嘉兴公共自行车必须牢固确立“为民、便民 、利民”理念 ,问需于民,让每一个人得到公平 、贴心、细致的公共服务。

    以投放亲子车为例 ,今年初以来,公共自行车分公司接到了多起市民热线电话,建议增加亲子车数量。根据市民的诉求 ,该公司立即召开专题会议,开展亲子车辆采购工作 ,预计5月底前分批次投放1500辆亲子车供市民骑行。

    未来之路

    经过多年发展,业内已达成共识:“公共自行车不可能盈利。”

    那么,13岁的“小绿车”又该如何行稳致远?

    嘉兴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室(法治政府研究中心)主任、副教授余剑认为,作为一项公共服务,公共自行车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低成本的可达性,缓减了豪门国际拥堵 ,是保障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举措 。为推动公共自行车这项民生工程可持续发展 ,政府可以加强公共自行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,例如建立更多的自行车停车点 、自行车道 、与公共豪门国际的接驳点;与此同时,政府公共财政资金需持续助力,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,确保嘉兴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常运营和发展 。此外,也要靠企业主动作为 ,不断提升公共自行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,增强内部“造血”功能 。

    一些城市、地区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提供灵感和启发。

    先看嘉兴市内,以海宁为例 ,公共自行车的种类正不断丰富,增加了共享电动车选项,全域已建成多个“公共自行车+共享电动自行车”出行站点 ,实现共享电动自行车在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还车服务,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。

    再看嘉兴周围,以杭州为例,在确保正常化运营的前提下 ,杭州以“共享生活”的理念 ,依托现有自行车服务亭资源,开展多样化的便民服务 ,如充电、饮料售卖 、快递寄存等,促进公共自行车健康持续发展。

    如今,一辆辆穿梭于城市的“小绿车” ,成为一道道独特的流动风景 。我们也期待 ,在未来,它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和惊喜。 

  • XML地图